集体+实践
与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交流过程中,提到最多的莫过于“没时间”、“没人才”、“没资金”,其实,时间、人才、资金都是目前企业运营中最宝贵的资源,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没有,而是没有用对地方,根源在于管理缺位,那么,该如何学习管理呢?印象中,不少企业选择把核心管理人员送出去参加学习各种EMBA、MBA,也有的选送报名参加各类管理公开课,但最终的效果往往却与目标初衷相隔甚远,要么,学习过程变成了交友之旅,要么所学在企业中根本无法落地,撇开“交友之旅”不谈,纠结者闹心的是我明明很用功,用心,为什么不能转换为成果呢?原因何在?首先,我们得承认,管理是可以学会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实质上就是说管理者不是天生的,管理是可以学习的,而且它还是门必修课。这一点,本质上国内外的认知是一致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说的,“管理是可以学会的,也是必须学会的。”德国“德鲁克”之称的弗雷德蒙德·马利克教授直接将“管理”定义为一种“职业”,而且是任何职业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指出“到底谁应该领导我们?”最强者、最好的人、真命天子、智者、人民、大多数人……这些回答都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不仅是答案,就连问题本身都是错的。问题应该这样问:我们的领导必须做一些什么,才能带领我们实现目标,取得成果?由此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对管理者的选择并不是工作的重点,对其要求才是重点,培养和塑造出来能履行其职责才是关键。因此,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我们的管理者,要如何才能有效的学会管理?
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客观上是因为大型组织的出现而应运而生,比如最早的管理,德鲁克认为产生于19世纪美国铁路局、德国的跨国银行,管理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组织和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大部分的管理培训中,往往只强调一面,讨论的对象要么是个人,要么是组织。然而,真正的现实却完全不同:管理涉及的是组织中的人,或者反过来说,由人组成的组织。这两者密不可分,否则它就会失去价值。这也就是导致为什么管理者们一方面认为管理培训很有价值,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它是“纯粹的教条主义”,他们的工作环境(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被考虑在培训内,这就是外派式学习、个人式学习管理最终起不了作用的根源,因此,管理学习的第一要素就是要集体学习,至少是企业当局核心团队一起去学。这一点,也可以参考我们学习外语的过程,如果家庭在学校之外仍然说着跟孩子同一种语言,孩子很快就会学会用该语言如何表达;否则,就如我们国家以前的大学生,从初中开始到大学毕业,到头来说出来的英语除了自己,别人一般都听不懂。更何谈实施、落地?
管理学习的另外一个要素就是要实践,而且是贴合当前工作实际环境的实践。管理的开山之作,彼得.德鲁克最早的著作《管理的实践》,论证了管理本质上是需要用实践来检验有效性的一门科学艺术。离开实践,就是照猫画虎,就是纸上谈兵。其结果不实施还好,更可怕的结果是直接照搬,带来混乱,殊不知“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其危害性甚至大过不学。
总之,管理是可以学会的,也是必须学会的,但是要有效的学习管理,在所学的内容是正确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起学,一起练!
与诸君共勉。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