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0101/4320689.html
刘伟华天津大学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系主任
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
在年(第十四届)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洛阳)交流研讨会上的演讲(摘要)
(年4月23日河南·洛阳)
尊敬的贺会长、戴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会的邀请,来给大家分享下关于产学研的一些个人思考。我想根据这几年我个人、我们团队在物流领域做的一些实践,来谈谈产学研合作中的痛点和解决问题时的实践经验。01
物流变革的新时代
这几年物流正在快速的变革,从企业的经营阶段来看,物流企业从传统的薄利多销到个性化满足;从智慧物流到场景物流;从大规模的定制化到大规模的个性化。在这样的转型突破点,面临新的特点。第一,需求在不断创新,需求在不断地推动企业进行转型。第二,模式正在面临不断的迭代。没有一个企业的模式是一成不变的,当前产业正在快速的变化。高校的专业实践也要面临快速变化。互联网的升级不断推动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翻天覆地的变革。模式的创新,加速了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第三,动力在不断的转换。大家知道我国的人口红利在消失,外部竞争在加剧,传统的“三驾马车”也在变化,实际上都推动产业界面临着新的变化。第四,技术的不断升级。从传统的IT到DT,正在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是什么?就是有大的趋势,有大的机遇,还有更大的挑战。在产业变化的趋势下,产学研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挑战在于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可能会错失很多发展机遇。当然,也需要推动一些新的转型,需要重塑、颠覆、重构和改变。中国也在变,很多的形势、任务、工作都在发生新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产业界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是新格局,就是面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第二个是新业态,无论是新制造,新零售,新采购等等,都在驱动物流渠道的变化和快速地重组。第三个是新模式,无论从数字经济、智慧物流,未来的场景物流,还有很多的一些新的供应链的模式的变化,都驱动产业实践向这方面做一些新的转型。从高校来说,这几年,教育部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可能和物流最相关的就是新工科和新文科。新工科已经在中国的高校蓬勃兴起,新文科也在不断推进。新文科希望有一些新理念、新定位、新体系和新模式。也驱动我们从新文科的建设角度来探索中国新的发展模式,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所以无论从外界的变化还是高校本身的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的需要,都驱动着我们在培养模式和物流实践上要注重“三个转变”和“三个结合”。“三个转变”包括:从学科调研变成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的分科变成跨界融合;从适应服务变成支撑引领。“三个结合”包括:专业、实践相结合;国际、国内紧密结合;校内校外产学研相互结合,紧密结合。只有通过“三个转变”和“三个结合”,才能更好的驱动物流的新的变化。02
物流产学研的关键痛点
从每年基地的总结来看,基地总结报告的数量保持稳定,质量在稳步提升;参加的院校企业越来越多,成果越来越丰富;“课题+项目”成为普遍的模式。这样一个发展的趋势是很好的,但是细细看的话也发现,我从高校的视角来看,到底有哪些方面的问题?第一,变化是什么?现在知道产业界面临快速变化,事实上高校怎么样去响应这种快速变化,是需要去琢磨的问题。第二,有了这些变化之后,高校能做什么样的方案,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第三,在这种新的问题下有哪些新的工具可以去解决?第四,解决问题有什么新的模式?第五,政产学研媒怎么样保持更好的协同和共赢?这是需要考虑的五个典型问题,从大专院校来看,可能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课程、教师和校企合作问题;对物流企业来说,可能是怎么选择更好的合作高校,来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所以这两个视角,既有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都存在突出的问题。对于产学研来说,其实存在一个所谓的PDCA的循环。更需要的是什么?怎么样更好的去发现问题?怎么样更好的选择对方?怎么样更好的总结理论?当然在解决问题之后,也需要总结这些过程,提升新的理论。用科研去反哺我们的教学,用教学提升我们的人才,用人才推动产业实践。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思路:要理论结合实践,双向加强互动;高校要有战略眼光;要主动对接;更需要保持奖励的机制,要促进理论实践;要深度的去总结理论,然后反哺教学;促进深度沟通。怎么样提升?要把这些教师推动产学研实践中提出来的成果,转化为的课程,转化为案例,从而提升产业的发展。所以应该注重两个维度的紧密结合。03
天津大学的解决实践
我们学校在产学研方面的实践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