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先亮新冠疫情对中国物流与全球供应链的冲

施先亮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 人才,美国犹他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前言本次新冠疫情对中国物流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对全球供应链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暴露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还存在突出短板,全球供应链体系还比较脆弱。为此,需要加快构建新型应急物流与应急供应链体系、主动应对国际物流变化与全球供应链重构、大力推动智慧物流发展与现代供应链变革、不断完善中国物流与全球供应链治理机制。

一、新冠疫情对我国供应链影响的分析

今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和物流运行影响较大,社会物流总需求负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明显回落,交通运输、邮政等行业受较大影响。随着疫情控制和多项应对措施持续推进,全国复工复产有所好转,疫情影响正在逐步降低,物流需求降幅收窄,民生保障和消费领域需求保持增长,物流景气指数回升,物流运行呈现复苏势头。1.疫情期间物流量下降明显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和物流运行影响较大,造成社会物流总需求呈现负增长。年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56万亿元,同比下降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亿元,同比下降16.2%;货运量78.2亿吨,同比降低18.4%。2.疫情期间物流中断严重疫情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物流中断现象。1月23日武汉封城后,全国零担物流量瞬间冰封至正常时期的0.3%,整车物流量跌至21.5%,全国物流园区几乎全部停摆,全国到湖北货运量持续低迷。随着3月企业复工复产的推进,全国物流中断情况有所好转。3.物流企业受损情况不一疫情对我国物流企业冲击巨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有个别行业的物流企业出现了逆市增长的情况。其中,以公路运输、海运和仓储为主要业务的物流公司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铁路物流企业运营情况逆势增长;部分电商快递企业营业收入增加,但是净利润均明显下降。表1是具有代表性的六家物流企业的情况。

表1年 季度代表性物流企业收入和利润情况

二、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挑战

1.全球供应链需求下降幅度较大(1)全球商品贸易量大幅下降受中美 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已下降0.1%。由于新冠疫情影响,WTO预测年全球商品贸易预计缩水13%-32%,萎缩幅度可能超过-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图1全球商品贸易量——-(WTO)

(2)全球制造业加速下滑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年4月份全球制造业加速下滑,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运行在50%以下。

图2全球制造业PMI

(3)需求下降造成供应链供需失衡供应链需求下降造成全球供应链供需失衡,带来供应链的一些环节出现问题,例如,欧洲的一些码头运作陷入停顿使得港口和仓库集装箱暴增,澳洲零售商大量关闭使得集装箱货物挤爆墨尔本港。基于供应链需求的变化,我国供应链急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调整现有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第二,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第三,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基建”,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2.部分产品全球供应链中断受新冠疫情影响,多国工厂停工停产,贸易和物流中断暂停,部分跨国供应链面临中断危机。根据中国美国商会的分析,家会员企业中47%面临着中国本地供应链中断(30%)或全球供应链中断(17%)问题。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供应链中断、大宗商品供应链中断、防疫物资供应链中断、食品供应链中断等现象。3.全球供应链局部脱钩风险加大疫情使部分国家意识到某些重要的供应链不能过度依赖他国,从而有有推进制造业向母国回流的计划。年4月26日,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接受了来自中国的万个外科口罩,该州参议员表示:“我们想要美国制造的口罩,我们不想依赖中国或其他任何国家来满足我们基本的医疗需求”。疫情有可能加速中美供应链局部脱钩,年4月9日,美国白宫国家经济会议主席库德洛呼吁,所有在中国的美国企业都撤离,返回美国。由此产生的全部搬家费用,包括厂房、设备、基建、知识产权等,由美国政府承担。

三、应对新冠疫情影响的建议

1.加快构建新型应急物流与应急供应链体系要加快建设新型应急物流体系。新型应急物流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科学合理的应急物流指挥体系、平急结合的应急物流资源体系、高效联动的应急运转体系、集中动态的应急信息调度体系、安全可靠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要加快建设新兴应急供应链体系。通过系统梳理突发公共事件所需应急物资的各项活动实现“集约化设计”;结合供应链多元化、供应链本地化形成“替代性方案”;构建应急物资的国家、地方、军队、企事业单位甚至社区的“网络化布局”;制定合理的应急物资保障指挥流程、协同机制、职责分工,使军、地、政、企在力量与资源融合上有操作依据,实现“协同化调配”;从供应机制、供应流程、供应环节等方面实现“智能化供应”;针对政府、公益组织、供应商、物流服务商等应急供应链主体实现“精细化分工”。2.主动应对国际物流变化与全球供应链重构要主动应对国际物流变化。做好深化供给侧改革,实施“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加强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变、引导落后的产能去除(退出市场)、将过剩的供给转移到其他市场、刺激有效供给进入市场;大力开拓海外物流网络,开拓面向未来的战略性国际物流通道、打造全球海运空运网络供应链体系、加快构建适用国际通行经贸规则的海外产业园区;持续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通过积极提高运能运力、加强货源组织引导、严格落实防控举措、确保通道安全畅通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要主动应对全球供应链重构。实现从“效率”到“安全”的转变,国家层面将供应链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企业层面制定和实施供应链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供应链弹性;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支持物流企业“抱团出海”,布局海外物流设施,支持优势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为物流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和法律服务;构建有弹性的供应链,构建能够应对并承受不断变化的威胁和危害,而且可以从中断中迅速恢复的全球供应链系统,自主创新、关键供应商自给、实施供应链备链计划,信息共享安排制度化,工作流程合理化。3.大力推动智慧物流发展与现代供应链变革实现物流数据化、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推动智慧物流发展。“数字化”是指数据存储,如运作流程数字化和管理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是指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整个物流过程的自动化及智能化管理;“柔性化”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物流方案,实时监控并适时调整;“网络化”是指利用新兴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及各类电子终端设备互联起来,按照一定的网络协议相互通信。推进供应链协同化、精益化、敏捷化、绿色化、智慧化,打造现代供应链。“协同化”是指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到产成品销售等各环节在信息、资源、业务上的协调一致、无缝衔接;“精益化”是指能够以 成本进行产品创新与设计,并将原材料转换成零部件、半成品、成品,以及分销给客户和进行服务的一种动态过程;“敏捷化”是指要求在竞争、合作、动态的市场环境中,由若干供应商(供方)、客户(需方)等实体围绕主导企业构成的快速响应市场环境变化的动态供需网络;“绿色化”是指把环保节能等“绿色”因素融入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达到整个供应链资源效率 和环境影响最小的目的;“智慧化”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的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帮助企业能够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制定出灵活可控的计划。4.不断完善中国物流与全球供应链治理机制国内层面:推动我国物流促进法立法,建立统一及专项的物流发展规划,明确物流各细分行业职责、行业标准及操作规范,科学合理指导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明确物流企业的法律概念,制定物流市场准入单行法,完善物流市场准入的监管体制。科学制定各类扶持政策(包括审核、收费、用地、融资等),如审核方面,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 减少对物流企业业务创新的制约,收费方面,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降低水路运输过闸费,进一步清理港口收费,合理降低收费标准等。国际层面:建立全球供应链应急协调机制,需要完善全球范围内多样化的采储机制,加强全球供应链弹性建设,加快应急物资产品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互认,加强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合作和海关协作磋商,打通跨境物流通道壁垒,确保跨境供应链通畅;参与重构国际产能合作的国际规则体系,加快推动制造、标准、技术和服务“走出去”步伐,提升产能合作在信息、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国际水平,完善跨境产业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chenglong.com/glwkb/14958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