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情况
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报考情况
今年我报考上海的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物流工程,初试成绩如下:
总分政治61英二79数三物流运筹学
在这近一年的时间,从对考研一无所知开始,我见证了许多考研人所尝到的酸甜苦辣,许多人考研目的和选择各不相同,备考方式和状态也不一,当然,所导致的结果也都不同。且耐心看完我所分享的一些经验,我想或多或少会对你们有所帮助。
本专业考研大环境
第一,宏观考研环境大家也能够感受到,考研的人越来越多,选择二战三战的也越来越多,往届生也占将近一半的人数。报考人数连续多年上涨,年考研人数相较于年增加了52万人,今年上升的趋势不会有太大变化。
第二,今年我们专业也是遇到了一个大变革,工业工程和物流工程并入工程管理,且该方向需要3年工作经验才能考。较多学校取消了这两个专硕的招生,现有其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硕方向,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研究方向可考虑,其他还暂不清楚。
选择考研
在选择考研之前,首先做好资料收集的工作。在这里的资料收集不仅仅是报考院校的资料,还有对自己的一个信息收集。
首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是想做学术研究,或是增加就业竞争力,还是想进名校圆梦等等。明确自己考研目标很重要,他同时是你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果想做学术研究,进一步深造最后当个大学老师或者研究院的工作,建议报考学硕;如果是为了就业,研究生阶段不要那么累的,建议报考专硕;如果想进名校,做好可能无一志愿保护、受到双非歧视甚至二战的准备。
我一开始决定考研有随波逐流且避开就业的想法,首先我在本科期间没有实习经验,对工作没有什么概念,我希望在研究生阶段多做实习,探索一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在未来的就业上研究生学历比本科学历还是有比较大的优势,特别是在本科出身并没有特别好的时候,一个的硕士学历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选择。
选择学校和专业
大部分同学读研究生是为了就业,那么利于就业就是第一要务,在自己想要发展的城市读研究生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在杭州工作,浙江理工的竞争力不会比其他地区的一般差。同理,在上海的话,浙江理工的竞争力并不会比上海理工要好。甚至身为双一流的兰州大学也不一定在杭州吃香。
以我为例,本身作为浙江人我希望在江浙沪发展,而浙大的工业工程只招两三个人,所以就剩江沪——南京和上海。我一直到7、8月份还没有决定下来,当时在考虑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正值暑假,我就去这两个地方旅游了一趟,感受一下整个城市面貌,考察一下学校校区的的位置,在旅途回程当下就决定了考上海。
接下来就是上海学校专业的选择,我的考量标准是:
1.专业相同或相近
因为工业工程还是一个比较广的交叉学科,按我们学校的课程设置,我们学过机械,电子,物流供应链,计算机,经济管理相关的课程,我们还是有一个比较多的选择的。最后我把专业限制在三个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硕)及其二级学科工业工程(专硕)和物流工程(专硕)
2.非工科学院背景
尽管在工学院或是经管院我们学习的知识和工具可能都差不多,但我认为我认为工科与经管类的思维方式与所处的环境并不一样,在管院我能接触到更宏观的东西且有利于拓展我的就业方向。
3.专业课
相关专业大致有三类专业课,一是数学,二是管理学,三是专业综合。数学包括运筹学和概率统计内容;管理学大多是需要背诵的理论;专业综合比如说工业工程综合就是我们本科所学的知识综合。
我选择了偏向数学的运筹学。对于我来说,我并不喜欢偏文科的专业课比如管理学,一是沉不下心来背书,二是欠缺的相关背景知识太多。
4.双一流、或
排除下来,就还剩同济大学和东华大学两个学校。这两个学校的不同之处可以说显而易见,知名度和考试难度均是同济东华。当时已接近九月份,同济专业课除了运筹学之外还有一门数理统计,我觉得在这么短的时间硬是看完质量也不会太高,所以我选择了东华大学。
5.统招人数
9月底是最终报名的时间,也就是选定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且不能更改的最后确认。在这之前各高校的招生情况基本上就清楚了,当年的计划招生人数减去推免人数就是剩下的我们要争夺的统招名额数。
我一开始决定考的是东华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按照往年招生12个,但推免出来后发现统招名额只剩4个,果断放弃该专业转向报考近似专硕物流工程。
在这里我觉得需要注意的几点是:
第一,尽量选择统招名额多的专业。如果只招几个的专业,不确定性太大。(这里可以用概率论的知识解释,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说不定考研初试复试就会用得到)
第二,19年我所知道的专业基本上都扩招了,管科名额又扩到了12个,物流工程也从原来的29扩到了37个。大概率是因为今年报考人数暴涨and数学是简单年份所以报考分数也暴涨,20年可能会提高考试难度。
初试准备阶段
信息收集
首先我自认为我的备考过程(即学习的过程)不具可参考性,学习初试科目可以看另一个学长的经验。但我也稍微讲一下我的过程。
首先努力要做到信息对称,你要对初试考试内容,报考院校历年招生情况,包括报录比,招生人数等都要了如指掌。我按我认为的重要性依次讲:
1.上届考研的学长学姐
这是最接近也是最有体会的也有最多考研资料的一伙人。他能给你很多包括学校包括专业包括日常备考的情况和建议。趁着这时候可以多加一些19届复试的群之类的,他们不会吝啬自己的考研体会的。
2.中国考研网等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