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早在我国企业开始获得应用的管理会计方法,成本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却经历了从繁荣到遇冷再日益走向繁荣的过程。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企业广泛引进苏联规范的成本管理方法,通过推行计划成本和定额管理,积极并富有创造性地探索出符合中国企业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获得了较大范围的成功应用。
然而,自改革开放开始到金融危机之前的30年间,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发现“开源”更容易,对于内部的“节流”,即成本管理却反而放松了。成本管理在这个阶段,在企业中的地位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是弱化了。另一方面,西方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大量涌入中国,一些先进的企业也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大胆实践,但成本管理真正做得好的企业凤毛麟角。而绝大部分企业在这二三十年期间,成本管理基本是荒废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很多中国企业逐渐认识到,粗放式的成长已经不足以维持企业长期的发展,企业必须向内部要效益,从成本要效益。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进一步推动了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可以说,成本管理的价值正日益凸显,在新时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多更有创造性的应用。
传统方法魅力不减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包括计划成本法、定额管理、目标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是我国企业在传统成本管理阶段使用的最重要的成本管理方法,由于该方法可以有效简化会计核算,有助于企业加强存货的管理,因此,在很长时间内被作为企业成本核算及管理的重要方法。不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划成本法在简化会计核算方面的优势正逐渐弱化,但由于其对存货的管理作用,计划成本法仍被一些企业所采用。
相较计划成本法,定额管理并不能算是一种完整的成本管理方法。这种方法产生初期是作为计划成本法的基础,因为只有定额制定得越准确,计划成本才能越接近实际成本。
不过,随着成本管理应用的发展,定额管理已不仅是作为计划成本法的基础来使用,它更频繁地与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甚至是全面预算管理相融合,在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目标成本法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它改变了成本管理的出发点,即从生产现场转移到产品设计与规划上,从源头抓起,具有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功效。
由于效果好、易实施,目标成本法自诞生后很快就被引入我国,成为我国企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来自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在国外的工业企业中应用广泛,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引进了标准成本管理的理论,但在实务中的操作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管理基础大多比较薄弱,多数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不支持标准成本法,会计工作与技术测定相结合也比较困难,这造成了标准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推广实践中困难重重。因此,有别于西方企业,标准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并不广泛。
不过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我国一些现代化的大企业,主要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尝试将标准成本管理付诸实践,在企业降本增效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涌现出如宝钢、鞍钢、国投、国家电网等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标准成本法成功实践企业。
作业成本法前景向好被视为新一代革命性的成本管理系统的作业成本法(又称ABC),是最近20年来成本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成果。作业成本法的核心理念在于追踪成本动因,找出导致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确定其责任归属,并且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达到成本最优化,不断优化价值链。
作业成本法最初随着我国一些先进制造企业的推广,开始逐渐在铁路运输、物流、教育、传媒、航空、医疗、保险、电信等行业或部门的企业中获得了一定的应用。不过,总体来讲,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应用仍较少。而在一些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中,效果也并不理想。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作业成本法的理念已被较多企业所接受,正在获得更多推广。同时,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已开始超越单一的精确计算成本的职能,逐渐与战略成本管理相结合,在生产决策、企业定价决策、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发挥着管理的职能,开始了多方位的作业成本管理实践探索。
战略成本法将成趋势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后经迈克尔?波特等人发展逐步趋于成熟。
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