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通

北京痤疮哪里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312/8740651.html

木通

(丁翁子名燕覆附支万年藤)

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或毛茛科植物小木通及绣球藤的干燥藤茎。前者称关木通,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后者称川木通,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原植物喜生于阴湿林中或林缘,喜温和湿润的气候,以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心、肺、小肠、膀胱经。功效清热利尿、通经下乳。临床用名川木通、关木通。

整理者按:古时通草、木通名称混在一起,现在用的木通和通草实为两物,以下整理需批判谨慎阅读。

《神农本草经》:通草,(《御览》作蓪草)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今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吴普》曰:蓪草,一名丁翁,一名附支,神农黄帝辛,雷公苦,生石城山谷,叶菁蔓延,止汗,自正月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丁翁,生石城及山阳,正月采枝,阴干。

案《广雅》云:附支,蓪草也。

《中山经》云:升山其草多寇脱。郭璞云:寇脱草,生南方,高丈许,似荷叶,而茎中有瓤,正白,零陵人植而日灌之,以为树也。

《尔雅》云:离南活莌.郭璞注同,又倚商,活脱。郭璞云:即离南也。

《范子计然》云:蓪草,出三辅。

《药性论》:臣,微寒。主治五淋,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用根治项下瘤瘿。

《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疥,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劳乳结,及下乳。

《药类法象》:气平,味甘。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

《药性赋》:味甘,平,性寒,无毒。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二:泻小肠火积而不散,利小便热闭而不通。泻小肠火无他药可比,利小便闭与琥珀同功。

《汤液本草》:内容:气平,味甘。甘而淡,性平,味薄,阳也。无毒。

《象》云∶主小便不利,导小肠热。去皮用。

《心》云∶通经利窍。

《本草》云∶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散痈肿诸结不消,堕胎,去虫。

《滇南本草》:木通,一名风藤草根。味淡平,性平。泻小肠经实热,即效。清利水道,功效最良。能消水肿,通利五淋白浊,小便癃闭玉关,并治暴发火眼疼痛等症。风藤草尖不拘多少。用潮纸包定,于子母火内微炮,挤汁点目内,要将灰去净。

(又方)治尿结,小儿尿结更良。

风藤草尖,用新鲜者,不拘多少,捣汁去渣,点水酒服之,良效。

风藤草,气味甘、苦,性平。主治一切风痒,筋骨疼痛,补血、和血、散血、疏风散热,一切疮疥,煎汤浴之最良。捣叶,散疮毒之肿痛。

《本草纲目》:(《本经》中品)

木通(士良)、附支(《本经》)、丁翁(《吴普)、万年藤(甄权),子名燕覆。

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草混注为一,名实相乱,今分出之。

《别录》曰: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阳。正月、二月采枝,阴干。

弘景曰: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即葍藤茎也。

恭曰:此物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子长三、四寸,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谓为燕覆子,或名乌覆子。遇七、八月采之。

藏器曰:江东人呼为蓄葍子,江西人呼为拿子,如筭袋,瓤黄子黑,食之去皮。苏云色白者,乃猴葍也。

颂曰:今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藤生,蔓大如指,其茎干大者径三寸。一枝五叶,颇类石苇,又似芍药,三叶相对。夏秋开紫花,亦有白花者。结实如小木瓜,食之甘美,即陈士良本草所谓桴棪子也。其枝,今人谓之木通,而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其通脱木稀有用者。或以木通为葡萄苗者,非矣。按:张氏《燕吴行纪》载:扬州甘泉东院两廊前有通草,其形如椿,少叶,子垂梢际,如苦楝。与今所说不同,或别一物也。

时珍曰:今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二者皆能通利也。

辛,平,无毒。《别录》曰:甘。权曰:微寒。

普曰:神农、黄帝:辛;雷公:苦。

杲曰:味甘而淡,气平味薄。降也,阳中阴也。

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去恶虫(《本经》)。

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治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齆鼻息肉,堕胎,去三虫(《别录》)。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甄权)。

利诸经脉寒热不通之气(孟诜)。理风热,小便数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士良)。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大明)。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藏器)。主诸瘘疮,喉痹咽痛,浓煎含咽(珣)。通经利窍,导小肠火(杲)。

杲曰:本草十剂: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湿热之滞,又通大便。通草甘淡,能助西方秋气下降,利小便,专泻气滞也。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原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约缩,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其症胸中烦热,口燥舌干,咽干,大渴引饮,小便淋沥,或闭塞不通,胫酸脚热,并宜通草主之。凡气味与之同者,茯苓、泽泻、灯草、猪苓、琥珀、瞿麦、车前子之类,皆可以渗湿利小便,泄其滞气也。又曰:木通下行,泄小肠火,利小便,与琥珀同功,无他药可比。

时珍曰:木通手厥阴心包络、手足太阳小肠、膀胱之药也。故上能通心清肺,治头痛,利九窍;下能泄湿热,利小便,通大肠,治遍身拘痛。《本经》及《别录》皆不言及利小便治淋之功,甄权、日华子辈始发扬之。盖其能泄丙丁之火,则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则津液自化,而诸经之湿与热,皆由小便泄去。故古方导赤散用之,亦泻南补北、扶西抑东之意。杨仁斋《直指方》言:人遍身胸腹隐热,疼痛拘急,足冷,皆是伏热伤血。血属于心,宜木通以通心窍,则经络流行也。

旧三,新一。心热尿赤,面赤唇干,咬牙口渴:导赤散:用木通、生地黄、炙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三钱,入竹叶七片,水煎服。

(钱氏方)妇人血气:木通,浓煎三、五盏,饮之即通。(孟诜《本草》)

金疮踒折:通草,煮汁酿酒,日饮。

鼠瘘不消:方同上。

项下瘿瘤(甄权)。

甘,寒,无毒。

诜曰:平,南人多食之,北人不知其功。

厚肠胃,令人能食,下三焦恶气,续五脏断绝气,使语声足气,通十二经脉。

和核食之(孟诜)。除三焦客热,胃口热闭,反胃不下食(士良)。止渴,利小便(时珍)。

《药鉴》:气寒,味甘淡,无毒,阳中阴也。气惟寒,故能泻小肠之火。味惟甘淡,故能利小便之窍。去皮用之。

《本草经疏》:通草者,即木通也。禀清秋之气,兼得土之甘淡,故其味辛平。《别录》加甘,无毒。又云:微寒,味甘而淡,气平味薄,降也,阳中阴也。入足少阴、太阳,亦入手少阴、太阳。能助西方秋气下降,故利小便,专泻气滞。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源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则约束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其证胸中烦热,口燥舌干,咽干大渴引饮,小便淋沥,或闭塞不通,胫酸脚热,并宜此主之。《本经》主除脾胃寒热者,以其通气利湿热也。其曰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以其味淡渗而气芬芳也。令人不忘者,心主记,心家之热去,则心清而不忘矣。湿热生虫,故又主恶虫。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者,脾家湿热壅盛则成疸,心脾之热不清则昏昏欲眠而心烦哕。音声出于肺,肺家之湿热去,则肺金之气清而音声出矣。治耳聋者,泄肾家之湿火也。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齆鼻息肉,堕胎。又《药性论》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下水,排脓止痛,及治人多睡,水肿浮大。陈士铎主理湿热小便数急疼,少腹虚满。日华子主妇人血闭,月候不匀,乳结下乳者,皆通窍之所致也。

简误:木通性通利,凡精滑不梦自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禁用。妊娠忌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木通,味辛甘,性平,无毒,入小肠经。主五淋小便闭、经凝、乳闭、难产、积聚、惊悸心烦、健忘、耳聋声哑、鼻塞、痈疮、脾疸喜睡、天行瘟疫。

按:木通利便,专泻小肠,宜疗五淋等症。其惊悸等症虽属心经,而心与小肠相为表里,故并治之。脾疸喜睡,此脾之病,皆湿所酿也,利小肠而湿不去乎。瘟疫之来,感天地不正之气,今受盛之官行而邪不能容,亦宜疗矣。

《本草乘雅半偈》:

辛平,无毒。

主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去恶虫。

曰∶通草,即木通。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绕树蔓藤,大者经三五寸,每节二三枝,枝头五叶。夏末开花紫色,亦有白色者。实如木瓜而小,长三四寸,瓤白核黑,食之甘美。枝即通草,通理细孔,两头皆通,含取一头吹之,气出彼头,色黄白者良。黑褐色者,此商贾因其质轻易得,多置舡篷上,为雨所侵,以致形色腐黑,用之无力也。

曰∶黄中通理,故名通。草类藤蔓,仍名草。枝头五叶,长夏作花,味辛气平。

脾之用药通剂也。故除脾胃寒热,塞而不通,并九窍血脉关节,悉为脾土所摄故也。去恶虫,令(具此神通,则八万四千毛窍。有所闭塞。莫不令之开通。举九窍者,九窍为窍穴之总持耳。

《本草易读》:内容:古名通草。古方所用,即今之木通;而俗间所谓甘,淡,无毒。入心、肝、膀胱诸经。利水通淋,止渴退热,安心除烦,通经下乳。耳聋鼻塞之滞,喉痹咽肿之疾。通草治同。

生石城山谷及阳城。正二月采干。泽、潞、汉中、江淮、湖南亦有之。藤生,蔓大如指,其

茎干大者径三寸。一枝五叶,颇类石苇,又似芍药,三叶相对。夏秋紫花,亦有白花者。结

实如木瓜,食之甘美。

导赤散木通生地炙草竹叶

治心热尿赤。(诸方第一。)

《本草崇原》:气味辛平,无毒。主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去恶虫。

(木通《本经》名通草,茎中有细孔,吹之两头皆通,故名通草。除士良撰《食性本草》改为木通,今药中复有所谓通草,乃是古之通脱木也,与此不同。始出石城山谷及山阳,今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皆有,绕树藤生,伤之有白汁出,一枝五叶,茎色黄白,干有小大,伤水则黑,黑者勿用。)

木通藤蔓空通,其色黄白,气味辛平,禀土金相生之气化,而通关利窍之药也。禀土气,故除脾胃之寒热。藤蔓空通,故通利九窍、血脉、关节。血脉通而关窍利,则令人不忘。禀金气,故去恶虫。

防己、木通皆属空通蔓草。防己取用在下之根,则其性自下而上,从内而外。木通取用在上之茎,则其性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此根升梢降,一定不易之理。后人用之,主利小便,须知小便不利,亦必上而后下,外而后内也。

《本草新编》:木通,即葡萄根也。味苦涩,气微寒。入膀胱。逐水气,利小便。亦佐使之药,不可不用,而又不可多用。多用泄人元气。

或疑木通利水,去滞气,亦有益之品,何先生谓是泄人元气?曰:木通利水,何异于猪苓,但嫌其苦寒损胃,非若淡泻之无害也。胃气既伤,元气必耗,故用之为佐使,则有功无过。倘多用之为君,则过于祛逐,元气必随水而走,安得不耗哉。

《本草备要》:古名通草。轻,通,行水,泻小肠火。

甘淡轻虚。上通心包,降心火,清肺热(心火降。则肺热清矣),化津液(肺为水源,肺热清,则津液化,水道通),下通大小肠,膀胱,导诸湿热由小便出(故导赤散用之。凡利小便者,多不利大便,以小水愈通,大便愈燥也。木通能入大肠,兼通大便),通利九窍,血脉关节。治胸中烦热,遍身拘痛(杨仁斋云∶遍身隐热、疼痛拘急、足冷皆伏热伤血。血属于心,宜木通以通心窍,则经络流行也),大渴引饮(中焦火),淋沥不通(下焦火,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移热于小肠则淋秘),水肿浮大(利小便),耳聋(泄肾火,通窍)目眩,口燥舌干(舌为心苗),喉痹咽痛(火炎上焦),鼻(热壅清道,则气窒不通)失音(清金),脾疸好眠(脾主四肢,倦则好眠。心为脾母,心热清脾热亦除),除烦退热,止痛排脓,破血催生,行经下乳(火不亢于内,气顺血行,故经调有准,乳汁循常)。汗多者禁用(东垣曰∶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源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约束,则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寒水,太阳膀胱也。朱二允曰∶火在上则口燥,眼赤、鼻干,在中则心烦、呕哕、浮肿,在下则淋秘、足肿,必借此甘平之性,泻诸经之火,火退则小便自利,便利则诸经火邪,皆从小水而下降矣。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泽泻,利水虽同,所用各别)。

藤有细孔,两头皆通(故通窍)。

《本经逢原》:木通,入手、足太阳、手少阴、厥阴,泻气分湿热,防己泻血分湿热。脾胃不和,则水道不利,乃致郁为寒热,为肿胀,为淋秘,为痹瘅,俱宜木通淡渗之剂,分利阴阳,则水行火降,脾胃和而心肾平矣。《本经》除脾胃热者,以其通利湿热也;曰通利九窍血脉关节者,以其味淡渗也;曰令人不忘,及去恶虫者,窍利则神识清,湿散则恶虫去。以其通达九窍,行十二经,故又能催生下乳,散痈肿结热。惟胃虚肾冷,及伤寒大便结燥,表虚多汗者禁服,恐重伤津液,耗散胃汁也。时珍曰:木通上能通心清肺达九窍,下能泄湿祛热,岂止利小便而已哉!盖能泄丙丁则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而诸经之湿热,皆从小便泄去,故导赤散用之。

《本草经解》:木通气平,秉天秋平之金气;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专入手太阴肺经。气降味苦,阴也。

其除脾胃寒热者,盖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气通调水道,乃下输膀胱,如水道不通,则留饮于脾胃,而发寒发热矣,木通入肺以通水道,故除脾胃寒热也。

九窍者,耳目鼻各二,口大小便各一也,木通气平则利,味辛则通,所以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也。其令人不忘者,心藏神而属火,水道通,则心火有制,神清多记忆也。湿热不除,则化生恶虫,水道通则湿热有去路,故恶虫不生也。

《本草从新》:内容:古名通草。轻、通、行水、泻心小肠火。

辛甘淡平。轻虚。上通心包。降心火,清肺热。(心火降则肺热清。)化津液。(肺为水源、肺热清则津液化、水道通。)下通大小肠膀胱。导诸湿热由小便出。(凡利小便者、多不利大便、以小水愈通、大便愈燥也、木通能入大肠、兼通大便。东垣曰∶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源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约束、则小便不通、宜此治之、朱二允曰∶火在上则口燥眼赤鼻干,在中则心烦呕哕浮肿,在下则淋秘足肿、必借此甘平之性、泻诸经之火、火退则小便自利、便利则诸经火邪皆从小便而下降矣。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泽泻、利水虽同、所用各别。)通利九窍。血脉关节。治胸中烦热。遍身拘痛。(杨仁斋云∶遍身隐热疼痛、拘急足冷、由伏热伤血、宜木通以通心窍、则经络自流行也。)大渴引饮。(中焦火。)淋沥不通。(下焦火、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移热于小肠则淋秘。)耳聋泄肾火、通窍、目眩。口燥舌干。(舌为心苗。)喉痹咽痛。(火炎上焦。)鼻(热壅清道、则气窒不通。)失音。(清金。)脾热好眠。(脾主四肢、倦则好眠、心为脾母、心热清则脾热亦除。)除烦退热。止痛排脓(火不亢于内、气顺血行、则经调有准、乳汁循常。)精滑气弱。内无湿热及妊娠者。均忌。色白而梗细者佳。藤有细孔,两头皆通。(故通窍。金疮骨折、酿酒日饮、亦治鼠漏。)

《得配本草》:古名通草

苦、淡、平。入手厥阴、手足太阳经气分。泄三焦之邪热,而归小肠。通九窍之血脉,而利关节。治水肿浮大,疗君火上炎,催生下乳,退喉痹,去脾疸,理鼻齆,开耳聋,散痈肿。配生地黄、炙甘草、竹叶,治心热尿赤。

肾气虚,心气弱,汗不彻,口舌燥,孕妇,皆禁用。此药昔所不用,以其大泄心肾之气。素染虚症,或病久气血两亏者,用之元气衰脱,多无救药。节酒洗晒干,治痘后发痈。

《本草求真》:[批]泻心经小肠湿热。

木通专入心,兼入小肠。古名通草,今之通草,即古所名通脱木。甘淡轻虚,据书开载治效甚多,然究不外清火通窍利水数端而已。缘人一身上下,外无风寒暑湿六淫郁而为热,内无火气熏蒸,则水道顺畅,一身安养。上自咽喉以迄心胸,下自大腹以迄二便,而无膈结不通之弊矣。东垣曰:凡人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源绝,肺为水源。则泉水断流,源绝则流断。膀胱受湿热癃闭约束,则小便不通。湿热为害。朱二允曰:火在上则口燥眼赤鼻干,在中则心烦呕哕,在下则淋闭足肿。木通藤细有孔,两头皆通,体轻质浮,味淡气渗,能泻君火,火退则小便自利;心与小肠相表里。便利,则诸经火邪皆从心水而下降矣。是以行经下乳,火不内亢则经调乳通。破血除蒸,热除则血破,血破则蒸除。止烦住痛,心热清则烦除痛止。排脓生肌,心热除则气血得养而肌肉生。开关利节,心窍通则经络流行,故关节亦通。并凡因于湿热而成者,无不藉此以为开导,此虽类泽泻同为渗利,但君火动则宜木通,相火动则宜泽泻也。惟神气亏损,汗多外出,及虚弱孕妇者切忌,以性通利故耳。

《神农本草经读》:气味辛、平,无毒。主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去恶蛊。木通,《本经》名通草,陈士良撰《食性本草》改为木通,今复有所谓通草,即古之通脱木也,与此不同。

张隐庵曰:木通藤蔓空通,其色黄白,气味辛平,禀土金相生之气化,而为通关利窍之药也。禀土气,故除脾胃之寒热。藤蔓空通,故通利九窍、血脉、关节。血脉通而关窍利,则令人不忘。禀金气,故去恶蛊。

防己、木通,皆属空通蔓草。防己取用在下之根,则其性自下而上,从内而外,木通取用在上之茎,则其性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此根升梢降,一定不易之理,后人用之主理小便,须知小便之利,亦必上而后下,外而后内也。

《本经疏证》:木通之用,世类知其通水道。本经所载主治,一若悉主于血,无与乎水者,殊不知决气篇曰中焦受气是为血,则水乃血之母,血乃水之精,源同派别者也。且本经所载木通主治,核之素问灵枢如所谓九窍为水注之气者,脉为血之府者,营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者,经脉所以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并未尝水血分言。然则踞其源,治水即能治血,治血即能治水矣。矧又言津液已行,营卫大通糟粕以次传下,一若水谷入胃已后,苟津液未行,营卫未通,其糟粕不能下者,盖胃中水谷之精气,上注于肺,肺泌其清中之清者,归于心以生血脉,营一身,泌其清中之浊者,仍归于胃,以输降于小肠膀胱。试取本经首言除脾胃寒热,次及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则知木通于肺胃之交,真能为之承接疏瀹,使其气化通血化利者,即其茎小孔中通两头贯彻,不有合于主脉之心,化血之包络乎?不又有合于自胃而小肠,自小肠而膀胱,绝无阻隔乎?诚使气化通,血化利,清者升,浊者降,则在上之窍,自无碍神明之游行,在下之窍,自能济糟粕之输泻,则所谓通利九窍血脉关节者,与通利水道,又岂有别耶?是本经举其全,后世只得其一节耳。抑后人多谓木通泻小肠者何居?夫心主血脉而合小肠,小肠者心脏传化之腑也。故先哲有云,小肠通利,则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则小肠壅滞,是则血脉通利,即其通利小肠之本,小肠通利,正其通利血脉之功也。以是细参之,但在下则阳生阴中,在上则阴生阳中,其机无二,上而火中之水在小肠者,既和而能化,则在下水中之火属膀胱者,亦应之而能化,其机亦无二也。但不可谓其专司小肠,无与于膀胱,又不可谓其既入小肠,又入膀胱也。特病因于膀胱者,不得专主此耳。

然则仲景当归四逆汤之用木通也。为利水道设乎、为通血脉设乎?盖古人之用药也,宜于此不宜于彼者勿用,与他物不相和洽者勿用,功不两就者勿用。夫惟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岂无阴邪水饮阻隔阳气而然,且非水与寒勾,不用细辛,即桂枝亦导饮下气之物,其与茯苓泽泻同用者,不仅一处也。特化气化血,各有攸分,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气息之微极矣。斯时苟助阳壮气,用附子干姜等剂,原不妨厕茯苓泽泻于其间,使生者生,化者化,乃推其源不由气之不煦,而由血之不濡,则当归四逆汤者,既不能助阳壮气,反用茯苓泽泻以化其气为水而通昭然矣。然则通脉之物,不有人参麦门冬乎?夫惟血脉之行固以气,亦有血不泽而气不行者,故古人于经脉流通,每比之风与水。用干姜附子以振阳,犹之热盛而风生也;用当归芍药桂枝以生脉,犹之决渠以通道也。人参之通脉,为鼓其橐无论已。麦门冬之通脉,虽亦比于滑泽水道,然究协于土之焦枯而不通,终未洽乎源之不浚而不达,故浚血之源,非理心之用不可,欲通心之用于十二经十五络,非直探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之本不可,欲探其本,舍木通其谁哉?且人参麦门冬,能使其流,不能分其派也;能使其来,不能竟其委也。则所谓功克两就者,其又舍木通而奚属耶?

《本草新编》:木通,即葡萄根也。味苦涩,气微寒。入膀胱。逐水气,利小便。亦佐使之药,不可不用,而又不可多用。多用泄人元气。

或疑木通利水,去滞气,亦有益之品,何先生谓是泄人元气?曰:木通利水,何异于猪苓,但嫌其苦寒损胃,非若淡泻之无害也。胃气既伤,元气必耗,故用之为佐使,则有功无过。倘多用之为君,则过于祛逐,元气必随水而走,安得不耗哉。

《本草便读》:入心且及小肠。通淋利窍。导湿下行水道。味苦性寒。涤热行瘀。源流无阻。催生下乳。关节皆通。(木通。苦寒之品。能入心与小肠。清湿热。利九窍。能宣通上下气血。其所以治淋治乳者。无非清心宣窍之功。以肺无热逼。则气化之源清而淋浊愈。胃为气血之海。气血宣通。则乳病愈耳。然性极苦寒。不可浪投。木通藤属绕树而生。吹之上下皆通。性虽苦。却能宣通关节。或痛或肿等证。皆可治之。不独降利之功而已也。)

《本草撮要》:内容:味甘淡。入手足太阳经。功专通滞。得琥珀、茯苓泻火利水。汗多禁用。古名通草。今市所售。味苦。不知何故。俟考。

《本草害利》:古名通草

〔害〕苦降淡渗利窍。凡精滑不固,梦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均忌,妊娠尤忌。

〔利〕辛甘淡平,入心肺小肠膀胱,泻湿热,降心火,清肺热,化津液,下通大小肠,导诸湿热由小便出。通血脉,下乳行经,催生坠胎。防己苦寒,泻血分湿热;木通甘淡,泻气分湿热。君火为邪,宜用木通;相火为邪,宜用泽泻;利水虽同,所用各别。又治胸中烦热,大渴引饮,淋沥不通,脾热好眠。

〔修治〕正二月采枝阴干,洗切片用,又与琥珀同功,但能泄热,不能通瘀。

《本草分经》:辛、甘,淡平。上通心包,下通大、小肠、膀胱。

降心火而因清肺热,导诸湿热由小便出,兼通大便,利九窍、血脉、关节,治上中下三焦火症及脾热好眠。

《本草择要纲目》:

辛平无毒。降也。为阳中之阴。手厥阴心包络手足太阳小肠膀胱之药。上能通心清肺。治头痛。利九窍。下能泄湿热。利小便。通大肠。疗遍身拘痛。及下乳通经。故古方导赤散用之。实泻南补北。扶西抑东之意也。

《玉湫药解》:味辛,气平,入足太阳膀胱经。通经利水,渗湿清热。

木通孔窍玲珑,通利窍隧,利水开癃,渗泻膀胱湿热。庸工利水方中,率多用之,而绝不得效。本草诸家,未参验耳。

《医学衷中参西录》:木通:味苦性凉。为藤蔓之梗,其全体玲珑通彻,故能贯串经络,通利九窍。能泻上焦之热,曲曲引之下行自水道达出,为利小便清淋浊之要药。其贯串经络之力,又能治周身拘挛,肢体痹疼,活血消肿,催生通乳,多用亦能发汗。

愚平素不喜用苦药,木通诸家未尝言苦,而其味实甚苦。因虑人嫌其苦口难服,故于木通未尝独用重用,以资研究,近因遇一肢体关节肿疼证,投以清热利湿活血之品,更以西药阿斯匹林佐之,治愈。适法库门生万××来奉,因向彼述之,万××曰:《医宗金鉴》治三痹(行痹痛痹著痹)有木通汤方,学生以治痛痹极有效验,且服后必然出汗,曾用数次皆一剂而愈。”愚曰:“我亦见其方,但未尝试用,故不知如此神效,既效验如此,当急录出以公诸医界。”爰列其方于下:

用木通一味,不见水者(其整者皆未见水,捣碎用)二两,以长流水二碗煎一碗,热服取微汗,不愈再服,以愈为度。若其痛上下左右流走相移者,加羌活、防风以祛风邪;其痛凉甚者,有汗加附子,无汗加麻黄以去寒邪;其痛重著难移者,加防己以胜湿邪。其所应加之药,不可过三钱,弱者俱减半服。

《饮片新参》:

形色:色黄,形圆,细纹如蛛网。

性味:苦寒次于黄连。

功能:泻心与小肠火,利水通淋。

分量:八分至二钱。

用法:生用。

禁忌:脾胃虚寒者忌用。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石城山谷及山阳。正月采枝,阴干。

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

《中药大辞典》

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的木质茎。9月采收,截取茎部,刮去外皮,阴干。野生于山坡荒地半阴处。

分布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山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中药大辞典》

用水稍浸泡,闷润至透,切片,晾干。

1.木通中所含的马兜铃酸A有明显升压作用。

2.马兜铃酸A可抑制癌细胞生长,即抗肿瘤的作用。

3.木通具有利尿的作用。

4.马兜铃酸A对离体兔肠、在位兔肠及在位猫子宫均有兴奋作用。

5.马兜铃酸A有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整理编辑/吕涵宁)

(审核校对/裴子凯)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chenglong.com/glwgk/153973.html


当前时间: